周边城市 关注微信

服饰圈

汉服市场爆发,线上年销20亿:小众与主流之间,只差了一个淘宝!

[复制链接]

2022-5-1 16:21:42 1015 0

€€ん€€€€ 发表于 2022-5-1 16:21:42 |阅读模式

€€ん€€€€ 楼主

2022-5-1 16:21:42

从“焚衣”到“热卖”,汉服已然翻身  

汉服的确是火了。  

当你走在成都春熙路的街头,随处可见身穿汉服的女孩子三五成群,结伴同游,时而停下脚步,拿出手机定格美好的画面。而路过的行人往往不会投以异样的眼光,只把她们当成稀松平常街景的一部分,仿佛她们的复古着装与自己身上的T恤短裤没有区别。  

打开电视你也会发现,汉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,无论是问答综艺,还是相亲节目,抑或文艺晚会,都能看到嘉宾穿着汉服登台亮相。甚至新潮的带货直播里,都有CEO把汉服穿在身上。  

根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《2020汉服消费趋势洞察报告》显示,2019年淘宝平台的汉服成交金额首次突破20亿;过去3年,天猫汉服行业增长6倍;迄今为止在阿里下单购买过汉服的人群已经接近2000万。在庞大的需求之下,汉服市场将迎来大爆发。  

以上种种迹象表明,汉服正逐渐被大众所接受,由小众文化向主流文化靠拢。  

   

然而,把时间往回拨十年,看到的却会是一个截然不同是世界。2010年,一个成都女孩在春熙路附近的德克士就餐,却被一群大学生模样的人误会为穿了和服,并被要求当场脱掉衣服。这就是有名的“春熙路烧汉服事件”。  

那时,大众还没有汉服这个概念,穿汉服出街会被人说成是“唱戏的”,只敢在家或者影楼穿穿。短短十年后,汉服已从“奇装异服”成为了人们熟知的民族服饰,即使日常穿出街也不足为奇。  

那么,是什么促成了汉服文化的流行呢?有人说是古装偶像剧的影响,也有人说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作用。但笔者认为,汉服的流行和电商平台的崛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  

而且不只是汉服,与汉服“齐名”的“JK制服”、“Lolita”等亚文化产物的传播,几乎都是以电商的普及为基础的。  

甚至可以说,小众与主流之间,只差了一个淘宝!  

论小众服装“出圈”,淘宝当属头号功臣  

可能有人会问,电商平台上的汉服销量增加,难道不是汉服需求增加促成的吗?把汉服兴起归因为电商的发展,岂不是因果倒置?  

然而事实并非如此,如果没有电商平台作为购买渠道,那么汉服的传播度就会大打折扣,需求便无从谈起,这是由小众服饰本身的消费特点决定的。  

不管是汉服、JK制服还是洛丽塔,在早期一般都是走线上的渠道。这是因为这类服装受众较小,且形制各异,单价又高,在没有确定买家的情况下,商家不敢大批进货。而且为了极致的外观效果,这些衣服需要专门的裁缝量身定制,难以量产。  

至于线下渠道就更难做了,本来实体店受客流量的限制盈利空间就小,再加上亚文化爱好者多是一些不爱出门的“宅男宅女”,只卖一种类型的衣服几乎注定了要亏损。  

因此,为了降低风险,早期的小众服饰商家一般采取“定金尾款”的交易方式:买家需要先交付定金,向卖家提供需求,然后卖家找裁缝或工厂定制,等出货后买家再补足尾款。即使中途买家反悔了,定金也是不给退的,而那些已经做好的衣服,就只能当做现货来卖。  

实际操作起来是这样的:以淘宝为例,卖家会提供一个定金链接,价格在30-50元不等,需要买家下单并确认付款。根据淘宝的定金机制,买家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补款,然后卖家才会发货。除非是有质量问题,一般都不给退换。  

我们可以看到,定金尾款的机制帮卖家解决了非标品供货风险大的问题,同时也给小众服装爱好者买到心仪衣服的机会。这种模式后面衍生出同款拼团、微信下单等变种,但基本都是要在淘宝补足尾款的,因为只有淘宝才能最大限度地权衡买卖双方的利益。  

对于一种小众服饰文化而言,没有什么能比购买渠道更重要了。百闻不如一见,百见不如一穿,无论怎么宣传、怎么安利,如果没有亲身体验过,都无异于纸上谈兵。  

更重要的是,淘宝让社会主流看到了小众服装广阔的市场空间。要知道,这些衣服虽然单量低,但利润却高得惊人,有些做出了名气的店铺,售价可以是成本的五六倍!商家慕名而来,等于变相给圈子做宣传,受众自然就扩大了。  

所以,不是“汉服们”成就了淘宝,而是淘宝成就了“汉服们”,论亚文化“出圈”,淘宝当属头号功臣。  

商业化虽好,过犹不及  

从本质上看,文化传播是一个不断“兼并”的过程,强势的文化会吞食弱小的文化,在融合中将其“灭绝”。由于文化活动的主体是人,想要保留某种文化,就必须扩大它的受众,让更多的人去传播它。  

而商业化,则是扩大文化受众最好的方式。比如某些寺庙原本无人问津,做成旅游景点后就变得香火旺盛,门庭若市。又比如嘻哈文化在国内本来鲜为人知,但做成综艺后,几乎每次大型晚会都会请嘻哈歌手上台演出。当然,汉服等小众服装的“出圈”也是商业化的成功案例。  

不过,在商业化的过程中,很容易使文化本身受到破坏。比如随着汉服的出圈,电商平台上店铺的整体质量下降了不少,色差、跳线、污渍等问题频出,还有无良商家售卖假货,以次充好,欺骗刚入坑的新人,让汉服蒙上了“智商税”的骂名。  

因此,就像对名胜古迹进行保护一样,在小众服装出圈的同时,也应该提防过度的商业化,防止它们变味,甚至沦为纯粹的敛财工具。为此电商平台需要加强监管,从机制上鼓励良心商家,净化行业环境。  

只要有适宜的“生长”环境,再冷门的文化也会迎来翻身的那一天。有时候,小众与主流之间,可能真的只差了一个淘宝而已。  

来源:电商之家(ID:iechome)  作者:赵云合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