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如果大家还有印象,应该会记得2008–2012年期间中国快时尚市场的疯狂。
2006年ZARA进入中国市场,H&M是2007年,2010年GAP也来了,顿时在百货和超市垄断的零售市场掀起巨浪。
当时的年轻主力军“80后”们爱极了这些有大牌设计感、价格又亲民的品牌,而且,它们产品上新之快,更是满足了“80后”们求新求变的心态。
那些年的“ZARA们”是嚣张地有恃无恐。
但时尚就如一阵风,来得快,去得也快
近几年业绩下滑,发展受阻,成为了整个快时尚行业都在头疼的问题。
2020年已有多个国际快时尚品牌宣布撤出中国市场,包括GAP旗下子品牌Old Navy、Esprit、荷兰的C&A、英国的Superdry等。Zara的姊妹品牌Bershka、Pull&Bear、Stradivarius最快或将于1月底关闭所有中国门店。留下来的也在苦苦挣扎,三巨头、Zara、H&M业绩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。
国内快时尚更是哀鸿遍野。2020年前三季度,女装日播时尚净亏损0.75亿元,拉夏贝尔净亏损7.83亿元,债务逾40亿元。男装、九牧王、七匹狼、及步森股份、净利润下滑严重。
快时尚的乏力,肉眼可见。
在国内外服饰巨头业绩亏损的同时,反倒一些针对年轻人的服饰品牌势崛起。
小众服装圈子也开始逐渐破圈。嘻哈文化广泛传播带动潮服市场的爆发,二次元服装市场规模到2020年达到近170亿。汉服或汉元素服饰、Lolita裙、JK制服这类泛二次元文化IP,吸引大量年轻人“入坑”。
新锐品牌顺势崛起。2020年11.11,成立5年的新锐内衣品牌Ubras赶超登销售登顶;
2020年,成立2年多的新锐服饰品牌bosie销售额直逼2.7亿元,即使在上半年经历严重疫情的情况下,线下年同比增速也高达400%。
中国人口基数大,尤其作为时尚消费主力军的年轻人对服装的消费能力很强,然而21世纪已进入第21个年头,中国的Z世代早已取代80后成为新时代的“年轻人”。
随着众多对手崛起、扩张,快时尚的优势被逐渐削弱。
与此同时,很多国外的快时尚品牌,虽然已经进军中国多年,但并没有深入了解中国市场、根据消费需求调整策略,提供的产品与消费者需求有一定的脱节。
其中,质量差、款式不适合亚洲人身材是最被消费者诟病的地方。
所以你会发现,现在年轻人的衣橱塞得满满当当。
但是,他们选择的服装来自于各个渠道、各个品牌。
终焉,洗牌
中国服装消费者,复杂而多面。
市场规模大、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层级城市的消费偏好差异明显,而不同年龄段的人喜好也各不相同。
广大消费者对于服装消费的侧重点也不同。有人可能追求品牌的文化、设计、理念,而另一些人可能更在意价格、款式和品质。
服装尤其是女装本就是行业集中度偏低的行业,中国女装消费市场的集中度更是显著低于其他国家。这就意味着,没有品牌能讨所有人喜欢,巨头要守住原有的份额也更加困难。
服装受潮流趋势、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较大。今天的品牌商更需对当地的消费者文化需求、消费偏好、穿着体验等方面有更加深入的理解,并要以更加灵活的供应链及时满足需求,以合适的渠道匹配目标人群。
近年来,国内一些新晋品牌凭借着深入细分领域、布局营销矩阵、搭乘电商赛道快车,迅速崛起。
随着新一代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军,快时尚品牌衰落,国内供应链逐渐成熟、线上线下渠道完善,新品牌有了补位的机会。
突围没有标准答案
疫情之下,很多服装品牌采取多种自救措施,包括加码线上业务、打造国潮元素、提升专业水、跨界联名等。
很多服装企业开启数字化转型,开始尝试社群营销,通过微信群、小程序、直播等方式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这种瞬息万变的时代,优衣库似乎是唯一可以无视时尚周期的存在。
Zara一年能出1、2万个单品,优衣库一年只有1000款商品,而且从生产到上架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。优衣库不快,也不时尚。但大家总能在优衣库找到实用、百搭的单品。
虽然优衣库2020财年整体销售额也在下滑,但是与Zara相比,优衣库销售全年总体下滑并不多,下半财年涨幅更高是达54.7%。
不过即使是优衣库,也在不断推出联名产品,时常给用户一些新鲜感。
该怎么做服装?该个性张扬还是舒适百搭?是要快,还是要慢?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。
要回答这个问题,也许先要回答你要为什么人做衣服。
服装是人的个性、身份、性格的体现。只有充分把握消费者画像,着眼消费者在特定场景中的时尚需求,不断地找寻、满足、超越、创新。 |
|
|